足迹
将他当作了全部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279章(第1页)

而就在公孙氏接受查处的时候,同一时间,陇右好几个家族都遭到了调查。而且是强制性的调查。在冯谨死后,那些余孽几乎销声匿迹,要不是现在还有小报社正在报秦川等人被袭击的新闻,好似这件事从来没发生过一样。百姓也早从这个大瓜,转移到了另一个大瓜。而公孙皇后陵墓脚下来了一个女子。这个女子,也是白发苍苍,如果仔细看的话,她竟跟李世隆有些相似。"母后,女儿来看您了。"女子在陵墓前上了香,烧了纸。因为身后有不少的游客,她也没驻足太久。她叫李丽姝,是李世隆的第十六个女儿,十三岁便订婚,十五岁外嫁。而这么多年来,跟那些姐妹也没有太多的往来。但是她有一个秘密。在公孙皇后离世之前,曾几次写信给她,她甚至还乔庄进宫,跟公孙皇后见了几面。公孙皇后交代了她一些事情,但是她并没有去做。一来,她交代的这些事,太大了,极为容易连累夫家。二来,她一个早就外嫁的女儿,也没有太大权力。所以这些年,只能偷偷在公孙皇后忌日这一天,上来给她上香。她的确是个贤良的皇后,但......也未必如世人说的那样。最起码,她对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,也并没有太好。她就是个例子。当然,出生在天家就是如此,她一把年纪了, 也没什么看不开的。"母后啊,您别生我的气,我一个女子,拖家带口的,也实在是没有太大的能力去帮您做这件事。您跟父皇尚且斗不过他,我又岂能斗得过我自私了,等我百年后,亲自下去给您认罪。"她一边烧纸,一边在心里念叨着。记忆,却不由的回到了多年前。那是她此生最后一次入宫。宫内,公孙皇后得知,她的女儿正在跟秦墨的第六子交往,便招她进宫,说了一件让李丽姝震碎三观的事情。借肚生子。那可是她的孙女,就算不是亲孙女,也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吧她当时也没说拒绝。公孙皇后止不住的哀求起来,她便问:"这是父皇的意思,还是母后的意思"公孙皇后只是说:"你父皇身体不好,才不会管这些小事。"那时候,她便知道,这是公孙皇后自己的意思。只是她不明白,为何要做这样损人不利己的事情。那时候,她也曾听过一些有关于公孙皇后的谣言,早些年,宫内夺嫡竞争很是激烈,一个个粉墨登场,她这样的人物,连摇旗呐喊的资格都没有。只能在旁静静看戏。本来,所有人都认为,李越尘埃落定了,却没想到,还是阿嗣杀出重围。这里有件事,她也是听说的。早些年在宫内,她有个照顾她到大的嬷嬷,出嫁后,也跟这样一起出宫,但是这个嬷嬷的女儿,也在宫内。而且在公孙皇后身边伺候着。后来,这嬷嬷的女儿回家探亲,无意间说漏了一件事。也就是这件事,让李丽姝遍体生寒。她说:"八太子突然跟秦郡王分裂,或许是因为吃了不该吃的东西。"或许知道自己说漏了嘴,她也急忙改口,但是李丽姝还是留了心眼,等到晚上,把她叫到了自己的房间,追问起来。这才知道,当年,李越成功上位后,跟秦墨的关系其实依旧很好,也并没有出乱子。那时候,李越每天都会去给公孙皇后以及自己母妃请安。请安过程中,公孙皇后总是会勉力李越,然后说一些.......听起来很好,但是仔细一想又觉得不对味的话来。比如,公孙皇后常对李越说:"虽然你靠着秦墨上来了,但是也不能松懈,秦墨能帮你一时,不能帮你一世,你们是好兄弟,但是今日起,你们就是军臣了。"而且,有一次,那丫头,还无意间发现,公孙皇后让人给李越的食物里,加了一些容易产生幻觉的药。那药不是别的,正是北周之前,流行的五石散。服用后,精神亢奋。公孙皇后,把它混在药膳之中,李越服用后,果然每日都是精神饱满的。但是自那以后,他也越来也刚愎自用,性子也越来越古怪。甚至与他青梅竹马的太子妃,也遭受他的家暴。那之后,那丫头就明白,太子废了。而得知这件事的李丽姝也是浑身发冷。看似温良的公孙皇后,也不见得全都是好的一面。那时候,宫内就有人说,李越上位,公孙皇后肯定要给丽贵妃让位。或许,是个人都会未雨绸缪吧。最好的办法就是,把李越整下去。但是那时候,有秦墨支持李越,整个大乾,无人可以撼动李越的地位。就连父皇,想要废除李越,都不敢轻举妄动,更别说,李越也没做任何不该做的事情。所以,他的地位固若金汤。甚至那时候,父皇已经开始放权,让李越监国了。可怜的八哥,到死都不知道,自己究竟是如何丢掉的位置。又是如何跟秦墨决裂的。或许那时候,他早就因为五石散药性侵入肺腑,而变得神志不清起来。或许秦墨善意的提醒,在他的眼里,成了威胁。所以,他要除掉秦墨。恰好那时,外面流言蜚语,所有人都说李越是靠着秦墨上位的,没有秦墨他就是个废物。也就是那时候,李丽姝才知道,公孙皇后的手段有多厉害。不费吹灰之力,就整垮了李越。对公孙皇后而言,女婿是亲女婿,儿子又不是亲儿子,她要做的,只是拉拢自己的女婿就行了。可让李丽姝觉得可笑的事。后来,她的女婿逃走了,带着大军打回来了。她儿子的地位岌岌可危,她又开始曲线救国。借肚生子,这样的计划,实在是......让人难以接受。不过,李丽姝也不敢拒绝,她太清楚了,自己知道了这个计划,要是不答应,必死无疑!所以,她先是假意答应下来,然后想尽办法应付,终于撑到大明彻底接管中土。